直接配置Cloudflare Zero Trust与优选IP应用

 1.Cloudflare WARP与Zero Trust应用现状

Cloudflare WARP、WARP+以及现在的Zero Trust(过去的Team)都是基于Wireguard协议,使用Wireguard官方客户端一样可以配置、连接,同时可以导出、导入其配置文件。三者之间,尤其WARP、WARP+和Zero Trust并无任何递进、迭代要求,迄今为止,还有不少人认为是需要一步步升级的,老E只能说是被忽悠瘸了。
无论是配置文件的导入、编辑、导出还是刷流量、TG答题,无非是无限流量、CDN加速两个需求。Zero Trust本身不限流量,允许50个users的团队规模,日常使用1-2m的速度,工作、学习应该问题不大,更好的娱乐体验可能还需要借助CDN。其实,Cloudflare开了“大门”的。当然,对于很多有创造力的思路和操作技巧,老E和大家一样赞赏、接纳。

2.Cloudflare Zero Trust团队创建与配置

Cloudflare Warp的官方下载途径通道三个:

    • Cloudflare Zero Trust Setting页面
    • 1.1.1.1
    • one.one.one.one

客户端安装WARP,Windows下默认会安装到"C:\Program Files\Cloudflare\Cloudflare WARP"。毫无疑问,“C:\Program Files”的PATH系统默认是已经配置好的。

打开命令行,使用warp-cli -h命令可以查询所有warp-cli程序的所有参数。其中一个参数是:

set-custom-endpoint Force the client to connect to the specified IP:PORT endpoint (Zero Trust customers must run this command as a privileged user)

也就是说,对于Zero Trust,特权用户可以强制指定endpoint。所以,团队创建者作为默认是作为Zero Trust管理员,保险起见,我们在确保本地admin管理员的前提下,可以随时指定Endpoint。

另有一个参数无需特权用户。很显然,这是对应用于清除Endpoint设置的,恢复为系统默认。

clear-custom-endpoint Remove the custom endpoint setting

3.使用优选IP连接Cloudflare Zero Trust

3.1 优选IP工具

Cloudflare优选IP项目较多,以shell或bat脚本为主。本文验证使用的Cloudflare优选IP开源项目地址如下:

https://github.com/XIU2/CloudflareSpeedTest/releases
#https://pan.lanzouj.com/b0742hkxe

可使用以下命令指定IP测试区域:

#CloudflareST.exe -cfcolo HKG,KHH,JPN,SGP,VNM,THA,MYS,TWN

3.2 优选ip

直接下载、运行CloudflareSpeedTest即可,测试端口默认为443,可通过-tp参数指定测试端口。Cloudflare可以测试的端口见后文。测试完成后,文件夹下的result.csv即为优选的前10个对象ip地址,响应速度、下载速度可参考。

从result.csv中选取一个ip,拷贝下来。无论是直接运行warp-cli命令还是写一个bat脚本均可。我将clear-custom-endpoint和set-custom-endpoint两个参数的使用写到一个脚本(假定为“设置对端ip.bat”)里,右键单击”设置对端ip.bat“,选择”以管理员身份运行“,在命令行下粘贴ip地址,在输入":端口号"(-tp 参数指定的)即可。

3.3 Cloudflare可以测试的端口

    • HTTP端口:80、8080、8880、2052、2082、2086、2095
    • HTTPS端口:443、2053、2083、2087、2096、8443

上述端口,以下端口禁用缓存:

2052、2053、2082、2083、2086、2087、2095、2096、8880、8443

4.结语

本文旨在说明Zero Trust团队的创建与WARP普通账号无递进、迭代关系,可直接创建配置并建立基于团队的“大内网”。团队用户可私密连接,由创建者进行管理、规约,用户应在法律、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使用Zero Trust私密网络。同时,对于优选IP,我们分析warp-cli、确定了Cloudflare对自定义endpoint的许可态度,并在此前提下对其可用性进行技术验证和实践。

发表评论

0 评论